网站导航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栏目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树人园地>>树人记忆
老校长黄毓瑀撰文回忆“难以忘怀的岁月”
发布时间:2013-12-0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行政办
编者按:在省奔中建校80周年之际,老校长黄毓瑀(1984年8月—1989年2月在任)欣然命笔,深情回忆恢复高考伊始他和他的同事们在省奔中“难以忘怀的岁月”,全文如下——
难以忘怀的岁月
——恢复高考的初始几年
黄毓瑀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的大地惊雷揭开了中国历史崭新的一页,迎来了科学、教育的春天。第二年,教育部宣布恢复高考。这个鼓舞人心的消息不胫而走,迅速传遍神州大地,万众为之沸腾!
是的,高考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在那十年内乱的日子里,高等教育饱受冲击,居然连读几年停止招生,后又以“推荐”的形式招收工农兵学员,严重干扰了中学正常的教学秩序,挫伤了学生求学的积极性。那个年代,“阶级斗争为纲”统帅一切,大批判充斥课堂,《三机一泵》、《农业会计基础知识》成为必修课,教材的内容变化很大,诸如历史教科书上涉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时“朱德的扁担”变成“林彪的扁担”……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对于“文革”期间学校教育、教学的无序状态,大家心知肚明,却又无可奈何。学校的领导、教师痛心,学生上课、作业无心,“读书无用论”一度泛滥成灾。
然而,恢复高考的消息发布,学校的现状顿时明显地变化。首先是师生精神状态的变化,教师从压抑、被动转向积极主动,似乎储存多年的能量急待释放,个个跃跃欲试,争着多上课,上好课;学生的学习态度也有了转变,从感到读书前途渺茫,无所用心,被动应付的“要我学习”,转而上课专心,认真作业的“我要学习”,学风显著好转。
1978年始,学校的领导班子逐步调整充实,由金庭兆任校长,徐耀增、宗卓雄、金国瑞、贾志鹏等先后任副校长,规章制度也逐步恢复和健全,并且陆续调回了“文革”中流失的本校骨干教师,还引进了多名兄弟学校的骨干教师,师资力量明显增强,学校的教育、教学日益有序、规范、健康地发展,重振了奔牛中学“有志、好学、文明、朴实”的优良校风。
在恢复高考制度后的初始几年,武进县的各所完中纷纷办起了“复习班”。应届班与往届生并存是个鲜明的特点,这既是广大往届毕业生、社会青年和家长的需求,也是当时社会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需求。复习班开办时,特别是面对那些一直怀揣着大学梦的已是而立之年的“老三届”,他们十分专注的听讲和充满渴望的眼神使我们这些“执教者”无不为之动容,讲课也因此格外卖力。
1977-1982年是办“复习班”最为红火的几年。1983年始,重点中学执行省教育厅的“五项规定”率先停办“复习班”,以后几年,我县各完中也陆续停办了“复习班”。毋庸置疑,在完中的高中毕业班中,“应届班”与“往届班”并存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在当时确确实实地为国家输送了一批急需的大学学子,使他们早日成材、报效国家。进入21世纪以来,先后有6人在奔牛高级中学任校长、副校长,他们都是恢复高考初始几年的“复习生”。然而,办“高复班”也同时给完中教学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加剧了师资紧缺的矛盾,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那几年,毕业班的教师普遍负担超重,我个人一度承担五个班级的政治课和两个班级的历史课,还肩负着教务处的一些日常工作,真忙得不可开交、也不亦乐乎!然而,恰恰就是那几年,却成为我三十多年教学生涯中最为难忘乃至引以自豪的几年。
永远不会忘记,恢复高考初始的两年,只有简单的考试纲要,一些学科尚无统一的教本,无可供参阅、借鉴的教辅资料,更无系统、配套的练习题。奔牛中学高中毕业班的教师靠相互切磋,靠自己刻苦钻研,自编讲义和练习题,自刻钢板,自己油印。那几年,教师很少有假期,不论寒冬酷暑为学生补课、辅导,从不计分毫报酬,大家一心扑在教学上。记得自修课下班答疑解惑,常常几门学科教师“撞头”。我以为那阶段师生情感的交融远胜于以往的岁月。
难以忘怀那几年,农村的供电还不够正常,夜自修常常突然停电,但是,只要几秒钟学生就点亮了早就准备好的蜡烛,课桌上烛光飘忽摇弋,教师坐镇讲台,煞是一番美妙的景象。还记得在停电的时分,我曾经“创造性”地把学生带到水泥球场上起“黑课”,在朦胧的月色下高声讲读,让学生静静听讲,默默记忆。
难以忘怀的还有那些在奔牛“无家可归”的教师,他们一日三顿常常喜欢在办公室“聚餐”,几乎言必讲高考,对学生进行“会诊”,甚至把一个个学生叫到办公室聆听。久而久之,我们对学生学科长短、知识缺漏的情况了如指掌,进而对症下药,个别辅导,成效十分显著。
恢复高考的那几年,沉闷已久的教研之风骤起,校内同学科和跨学科的听课交流,校际的教育研讨活动十分频繁。尤记那一年,在宗卓雄副校长的授意下,我和教导处钱国兴、沈晓明两位副主任分别向全校各科教师上政治、语文、物理公开课。公开课特意安排在课外活动时间的“大实验室”。课后,全体听课老师集中在会议室评议,大家开诚布公,各抒己见,评长论短,不遮遮掩掩,气氛十分浓烈,有力地推动了全校教师“向45分钟要质量”的教学研究活动。
还记得1981年10月,我校曾经一次性组织接待来自苏、浙、皖三省25所学校的200多位教师的大型听课交流活动。各考试科目全面开课,十几位开课老师广受好评和赞誉。我校还与南通市的海门中学、扬州市的靖江中学,苏州市的梁丰中学,无锡市的江阴县中等五校结成联谊校,每年春秋两次轮流举行学校办学经验交流和学校教学经验交流。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1980-1982年,在奔牛中学复习的往届毕业生共被各类高校录取274人。从1980年始,我校应届录取数首超往届生,且录取比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我以为刚刚恢复高考的那几年,各完中虽接受一批往届生组班或插班复读,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教师的负担,使学校有限的教育教学资源更趋紧张,但它毕竟是特殊时期的一种特殊现象,毕竟为国家多输送了一批批急需的后备人才,还了“文革”多年欠下的陈帐。况且,那些二、三十岁的大哥哥、大姐姐孜孜不倦、刻苦攻读的学风也在无形中影响了那些十六七岁的应届小弟弟、小妹妹(九年、十年一贯制的应届生),使他们更加懂得珍惜青春,发奋读书。
30多年过去了,许多往事在记忆中都已淡漠、消逝了。然而,从教数十年的我依然难忘恢复高考初始的那几年不平凡的岁月。那时候,师生亲密无间,教学相长,感情十分融洽;教师合作共事,目标一致,彼此相互理解,互相帮助,不少情景感人至深,历久难忘。那时,奔牛中学的骨干教师大多是“不惑”之年或正当步入“知命”,也不知道哪里来的一股冲天干劲,也许是十年压抑的一种宣泄,或者是一种长期积淀的骤然迸发吧!满头银发的高炳方老师是60年代初大学中文系毕业生,当年由语文改教地理,居然欣然接受、乐此不疲,且把地理课上得有声有色。他兼做班主任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乃至年年高结束送别学生时总是依依不舍,眼噙泪花,个别学生甚至泪流满面,那种“情”与“景”感人之深、沁人肺腑。
那几年,小小的文科班、外语班高考捷报频传,奇迹不断,不少复读生被名校相继录取。九里的陈俊国78年高考落榜,与分数线相差甚远,复读一年,成绩突飞猛进,第二年就考中北京大学;虹桥的钱卫民高考成绩名列镇江地区第二名,也上了北京大学。他们在奔牛当地广为流传,产生巨大的影响。特别是来自奔牛农机厂的一位常州市老三届的初中毕业生时殷宏,仅在首届复习班“复读”数月,就被南京大学录取,而今是中国人民大学知名教授,是学术界颇有名望的美国史专家。
教师的幸福和自豪,莫过于一批批学子的成材。我依然特别怀念恢复高考的那几年。
 
20131208_恩师照片.jpg
 
2013年12月8日,沈晓明(左)、黄毓瑀(中)、高炳方(右)三位老师在省奔中校园内合影留念
 
(摄影、责任编辑:省奔中行政办公室  周伟文)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 2015 江苏省奔牛高级中学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0201501号 技术支持:万兆网络
地址:常州高新区(新北区)奔牛镇南观路2号 电话:0519—83218122 传真:0519—83127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