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华成语 弘扬传统文化 开发成语资源 创新特色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专题网站>>成语文化>>江苏省中华成语研究会>>新闻动态>>工作新闻>>记江苏省首届成语文化教学观摩研讨会
记江苏省首届成语文化教学观摩研讨会
发布时间:2015-07-0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网站管理员

江南三月,草长莺飞。3月30日,一场以成语文化为内容和特色的中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在常州江苏省奔牛高级中学举行。与一般的观摩研讨会不同的是,这次观摩的两堂课都同“成语”相关。研讨会的主题是:开发成语文化资源,创新语文教学方法。这种别开生面的研讨会吸引了100多位与会者的眼球。究竟会是怎样的两堂课呢?大家怀着好奇和期待的心情,走进了江苏省奔牛高级中学。这里也曾经流传着“高山流水”的美丽故事,“伯牙渎”、“伯牙桥”以前就在学校旁边。现在的学校里边,还建有“知音亭”,里面保存着一块残碑,此碑为学校前身铁佛寺的山门对联:铁佛寺前暮鼓晨钟……(后面几个字已看不清楚了),伯牙桥畔高山流水叶清音。“高山流水”、“暮鼓晨钟”这两条成语,已经见证着学校走过了80年的岁月。

上午9点,展示课正式开始。来自江苏省奔牛高级中学的汤亚萍老师展示的课是“成语文选:爱屋及乌”。汤老师的课,分“探其源、辨其义、明其用”三个板块对成语“爱屋及乌”进行条分缕析。“探其源”就是分析其来源。“爱屋及乌”来源于《尚书·大传》。汤老师在疏通文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这段短文的内容和有关文化含义;“辨其义”是这堂课“出彩”之处。同一般讲词义不同,汤老师用成语做例子,讲述词的意义。如“爱”的用法,在成语“爱不释手、爱莫能助、爱才如渴、爱人以德、爱素好古、爱毛反裘”中就有不同的意义。这些意义,就是古汉语中的意义,学习了这些成语中的“爱”的意义,对理解古文中“故以其爱不若燕后”、“国虽偏小,我何爱一牛”、“爱其子,则师而教之”等中“爱”的用法也就比较好了。这种从成语来学习古汉语的方法引起学生的浓厚的兴趣。学生们不仅学了成语,又学了古汉语,一举两得。“明其用”也是本课的重点,汤老师用正反两方面的用例,同学生们一起讨论,使学生逐步掌握了“爱屋及乌”的用法。在这基础上,再进行拓展练习,掌握其他一些成语的用法。

常州市中天实验学校的王丹老师的课是“成语作文:柳暗花明”。成语作文不是在作文中用好成语,而是把成语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利用,从而写出一种以成语为题材或者以成语为题意的作文。王丹老师的课是成语题意作文。她从学生背诵的陆游《游山西村》引出成语“柳暗花明”,这实际上也是“探其源”;接着引导理解该成语的多种引申义和“新解”——行文的“一波三折”,这实际上也是“辨其义”;不过,在“明其用”这个阶段,不是简单的用成语造句,而是以成语为题意来作文。王老师先让学生朗读例文《让春天永驻心中》。引导学生赏析这篇文章,让学生领悟到文章一些“开篇设悬,吸引读者;突生变故,扣人心弦;巧设转机,豁然开朗“的一些技巧,从而产生”柳暗花明“的艺术效果。接下来是欣赏一段视频,引导学生以”柳暗花明“为题,进行作文训练和学生习作的点评。最后,老师以“其实柳暗花明的故事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上演”为过渡,让学生们拿起自己的笔,为自己的故事编写提纲。

这两堂课都给人以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种教学方法的是全国成语文化研究名家、江苏省中华成语文化研究会会长莫彭龄教授领衔开发创新的成语文化教学方法。在他的专著《成语联想教学法初探》一书中,称之为“成语联想教学法”。他在书里这样说:“所谓‘成语联想教学法’,简言之,是用‘成语’这种特殊的语言材料通过联想来进行语文教学的一种方法。它不是成语在语文教学中的简单运用,而是成语教育功能的系统开发和利用。”(《成语联想教学法初探》P7,上海三联书店)这一方法的特点是:立足成语文化研究,将中华成语作为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进行深度开发,让学生在对成语“探其源、辨其义、明其用”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意蕴,增长言语表达的智慧,掌握古汉语或者作文的知识、技能,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其中,“成语文选”和“成语作文”,同语文教学的阅读和作文结合,集中尝试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和教师对这两节课都发表了评论。他们充分肯定了成语文化教学的创新价值与实践意义。江苏省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朱芒芒先生高度称赞了汤亚萍老师这堂课。他认为,从技术层面上看,汤老师的教学找到了极佳的立足点和支撑点,即由基础性阅读出发递升到重点探究阅读。这不仅落实了成语关键字词的理解,而且成语的文化内涵也容易让学生领悟到。字词教学与文化教育在课堂中实现了自然而完美地整合,充分体现了成语文化教学的优势和魅力。他希望以后这样的教学能够进一步系统化、课程化。江苏教育出版社编审、《全国优秀作文选》总编姚卫伟先生评点了王丹老师执教的“成语作文:柳暗花明”一课。他认为,这堂课成语元素丰沛,这样的作文教学新颖别致,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很有启发意义。

在讨论环节,10多位专家、学者踊跃发言。大家从不同角度,评述这两堂课的积极意义。大家认为,从成语这个角度来学习语文,首先可以学到了成语,其次学到了汉文化。在这基础上,还可以拓展学习,联想学习,学到更多的东西。这种学习,对于学好汉语和汉文化,提高语文课的效率,增强语文课的生动性、趣味性都有着积极地意义。

莫彭龄教授还向与会代表介绍了近年来江苏省中华成语研究会在成语文化教学方面的探索经过与成果。他指出,成语是一座富矿,蕴含了极其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研究会的理论研究人员与实践基地学校有过长时期的合作,从成语识字、成语作文、成语文化艺术节一路走来,现阶段主要集中于“成语作文”与“成语文选”的教学探究。其中,成语作文实践探索的时间相对更长,收获更多,有待探讨的问题更多,大家对它的前景也更为期待。因为从学生的成长来说,成语作文教学最具挑战性,最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也最能体现当今课程改革的精神。“成语作文”的创新空间很大,为此,江苏省中华成语研究会成立了成语创意作文专业委员会,专门对“成语作文”作比较深入的实践和研究。

据了解,莫彭龄教授和以他为会长的江苏省中华成语研究会、常州市成语文化研究会近十多年来与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有着广泛的联系和多方面的合作。

早在八十年代初,莫彭龄教授便开始注意探讨成语的文化、教育功能,在杭州《语文战线》等杂志上发表了《从成语学古汉语》的系列文章。1996年发表论文《试论“成语联想教学法”》。2000年在他的成语文化研究代表作《汉语成语与汉文化》一书中提出“成语作文”的概念:以成语为素材,启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借以达到开发智力的效果。2004年,曾组织3000多人参加的以成语为题材的作文大赛。大赛中涌现出的优秀作文结集为《成语与作文》一书,由河海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年《“成语联想教学法”初探》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该书对成语作文有新的阐述,认为“成语也不单是作文的造句材料,而是一座汉文化的‘思想库’,作文教学的‘方法库’,写作文的‘材料库’”。2008年,新北区实验中学与常州市新北区百草园小学在联合举办的“首届成语文化艺术节”上分别推出了他们编印的初中和小学版的两个《成语创新作文选》集。2010年又组织了一万多名小朋友参加初赛、近500名选手在常州参加决赛的“首届‘国英杯’全国少儿成语作文大赛”,并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全国少儿成语作文大赛优秀作文选》。2011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成语文化论》一书反映了成语文化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全书不仅从“精华论、化石论、全息论、资源论”等“四论”深化了成语文化的“基本理论”,而且搭建了“蕴含论、应用论、比较论”的“研究框架”,首次系统提出了“成语识字、成语作文、成语古汉语、成语教育”等成语文化在中小学的应用方式。2012年常州市成语文化研究会升格为江苏省中华成语研究会后,与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合作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江苏省奔牛高级中学成立了莫彭龄成语文化工作室,2013年该校成功申报常州市成语文化课程基地,即将创建江苏省成语文化课程基地。

目前,江苏省中华成语研究会已在常州、苏州、徐州、南通等地建立了16家教学科研实践基地。他们是苏州亿人星教育集团、江苏省奔牛高级中学、常州市中天实验中学等。这些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在教学、科研和学校文化等方面正在开展各具特色的成语文化活动。

特邀嘉宾,我社编辑周燕博士,在会上就成语教学的内容、策略与途径等发表了主旨演讲。

最后,莫彭龄会长用了几条成语对会议做了总结:他指出,这是创新探索的会议,让人耳目一新;这是一次亮点不断的会议,精彩纷呈;这是一次务实高效的会议,硕果累累;这也是一次团结协作的会议,继往开来。

 


    附件:

工作新闻

Copyright© 2015-2019 江苏省奔牛高级中学 版权所有 苏ICP备05021123号 技术支持:万兆网络
地址:常州高新区(新北区)奔牛镇南观路2号 电话:0519—83218122 传真:0519—83127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