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华成语 弘扬传统文化 开发成语资源 创新特色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专题网站>>成语文化>>成语文化工作室>>课题研究>>过程资料>>和学校一起思考课程基地建设
和学校一起思考课程基地建设
发布时间:2015-07-0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超级管理员

  新一轮省级课程基地申报工作即将开始。今年的申报工作,我们已经有了比较好的基础,这就是前一阶段已经评审出市级可课程基地,只需要将这些课程基地的材料上报即可。

  如果工作只限于此,那么,我们对基层学校课程基地建设并没有多大帮助,更谈不上指导和引领。事实上,要想将这件事能够深入持久的做下去,这就需要我们和基层学校一起来思考、一起来谋划,充分发挥行政部门和研究部门的作用。鉴于此,凡是今年申报的学校,我们将对每一所学校进行调研,并给出建议供学校借鉴。

  4月16日,我们先后调研了奔牛高中“成语文化课程基地”和市二中“府学文化课程基地”。这两所学校的校长非常重视该项工作,都亲自参与了调研活动,都表达了“志在必得”的强烈愿望。

  在奔牛高中介绍过程中,负责具体操作的翟主任非常动情地说,今年的寒假是我工作这么多年来最辛苦的一个寒假,也是最有收获的一个寒假。如果我们的课程基地能够申报下来,这就是我们对学校的最好报答。若干年之后,当我们回到学校,看到学校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我们的烙印,这是最值得欣慰的。

  以上只是一个缩影。在当下学校实行绩效工资的背景下,还有这么多教师愿意去付出、值得去付出、付出有成效,这说明什么?说明在基本生活和需求得到保障的情形下,还有更多的一种追求,这就是不甘过平庸的生活,要不断地挑战自我,实现自我的价值。

  说实话,我原先并不看好“成语文化课程基地”,这是因为成语只是一个词,而且并没有多少可以创新的空间,要做成一个课程基地,难上加难。相反,我倒是非常看好“府学文化课程基地”,这是有着二中非常优良的文化传统,而且和文科教学改革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事实上,当我们走进学校,走进教师,一起来倾听他们心声的时候,原先的一种思维定势在他们清晰明了的介绍过程中顿时被打破。所以,在行政机关工作,要培养一个好的习惯,这就是要学会调研,和学校一起思考,不断丰富对此项工作的认识,从而来更好地认识学校、理解学校和发展学校。

  针对这两所学校的介绍,结合我对课程基地的理解,最后提出了以下一些建议,供学校参考,现将这些建议整理成博文,作为工作和思考的一点痕迹,也是以后回忆的一种索引吧。

  建议之一,充分认识这个主题。无论是“成语文化课程基地”,还是“府学文化课程基地”,都不同于其他课程基地,有着十分鲜明的特征,都深深打上学校的烙印。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要进一步丰富其内涵、扩大其外延,将这个课程基地的功能充分地挖掘,才能与众不同,才能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

  比如,“成语文化课程基地”可以理解成“成语”+“文化”+“课程”+“基地”,也可以理解成“成语文化”+“课程基地”,我倒倾向于后一种理解。关于“课程基地”的认识和理解,在前面的博文已经充分涉及,这里并不作解释。虽然,我不是学中文的,但是我愿意将我的理解进行阐述,供大家批判。

  “成语文化”是通过成语的学习转化为文化的建设,所以,它应该是一个专有名词。从课程建设的内涵讲,首先是通过成语这个词的学习来促进语文的学习,通过语文的学习来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所以,其内核是成语,第二层是语文,第三层其他学科。因此,我们有必要做一件事,将散落在学校里那些校本课程按照年段、学科、以“成语”为主题进行适当的重组和统整,成为“成语文化”这一刻课程体系,这也便于今后的教学组织和实施。

  在开始设计时,首先要想到的是要解决如何用的问题,因为我们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用”,只有在“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增加其价值。必须在今后的课程表中要有所体现,否则就是“两张皮”,建了没用等于不建。应该说,这两个课程基地,选点非常好,起步非常早,立意非常深,但要将这个基地建设好,这只是万里长征才走了第一步。

  无论是“成语文化”还是“府学文化”,都有“文化”这一个词,在思考和建设时,千万不要将之看成是一个框,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面装。这里有一个前提条件这就是要与之相关联的,与它没有关系的这就没有必要往里面塞,否则我们基地建设的专业性体现在哪里?学术性又如何表现?只会给人家留下笑柄而已。

  所以,学校有必要界定“成语文化”或者“府学文化”这两个概念。在界定时,要能够自圆其说,不一定非要学术性语言。我非常推崇杨九俊先生关于“文化”的定义,这就是“无处不在的空气、共同默认的解释、终身相识的味道”。换句话说,学生在校三年,至少在他身上打下“成语文化”或“府学文化”的烙印。学校就要弥漫着这样的空气,师生的行为有着这种文化的解释,形成了学生能够带得走的文化、能力和习惯。

  建议之二,明确基地建设愿景。在与两所学校讨论过程中,我们都谈到了“愿景”这个问题。但这个问题,学校并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或者说想给予关注,但又力不从心,因此,对愿景的描述似乎就很空泛,不具体,没有鲜明的特征,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句子”。

  做任何一件事,什么最重要?价值观最重要。在一定程度上讲,价值观是文化建设的内核。在逻辑顺序上,愿景是价值观具体化的一种描述,同时又是决定基地建设的内容。因此,要花大力气来提炼建设愿景,这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比如,前黄高中的愿景描述:通过创建活动,力求把我校环境·生命课程基地建设成一流的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中心、课程设施资源中心、环境教育中心、生命科学人才培养中心,并发挥积极的示范与辐射作用,成为省内甚至是全国的标杆。”

  再如,震泽中学的愿景描述:著名哲学家康德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深深地震撼我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教授认为,20市级是物理学和信息科学的世纪,而21世纪则是天文学和生物学的世纪。这便是我们建立“晓琂天文研究中心”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这两种表达,一种是写实性的叙述,一种是虚化的表达。所以,要进一步提炼愿景,比如,二中的“府学课程基地”建设愿景能否描述为,我们将致力于建设成为府学文化的学习与研究中心,实践与体验中心,传播与推广中心,为培养“人中君子、国之栋梁”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我们为之而不懈努力!

  当我们有了明确的建设愿景时,必要的载体建设和环境设计,就提到议事日程,这是与建设愿景相匹配的。在学习环境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到“室”、“厅”、“场”、“馆”的前期规划,而这些必须要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相结合。

  第三,丰富学生学习方式。无论是新课程改革,还是课程基地建设,其价值指向均为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自由发展。而学生的发展是学生的学习方式相联系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学生学习的转变,就没有学生更好的发展。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不能片面地强调哪一种学习方式的重要,学生的学习方式应该是“混合式”的、“多样性”的。

  从从传统意义上将,文科的学习通常是接受式学习。语文学科则强调了学生听、说、读、写等技能的训练,这些是需要的,也是在日常教学中得以强调的。我们应该注意到,语文是一门以语言文字学习与应用为主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综合性体现在哪里?实践性又体现在哪里?而接受式的学习则感受不到这一点。

  所以,二中每年都组织学生进行游学活动,践行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孔子治学精髓。这样的游学,从本质上讲,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变化与丰富,是一种非常好的实践性学习。

  再如,奔牛高中每年都组织成语文化艺术节,在艺术节上,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成语文化故事的演讲、成语文化故事的表演,通过“演”、“讲”等多种方式,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都是大有裨益的。

  因此,在现在的学习方式中,要构建混合式的学习,即接受式学习、实践性学习、体验性学习、互动式学习相结合,逐步增加实践性学习和体验性学习的比重,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正如在“我们爱科学”活动中所倡导的理念“做中学,学中思,思中行”一样。同时,贯穿在于其中技术在对学习方式的变革,“用最先进的技术实现最本源的教育”。

  第四,提升基地建设品质。对课程基地建设,我经常问校长们一句话,“是真做吗?”而且不只一遍地问。这意味着什么?随随便便做,是一种做;应付检查做,是一种做;装点门面做,是一种做;研究性地做,是一种做。同一件事,不同种做法,却有不同种效果。尽管大家的起点目标是一样的,但过程却改变了个结果。

  因此,在提升基地建设品质过程中,有两点值得思考和借鉴。一是要组建高品质的专家团队。说实话,现在在街上掉下一只苹果,都能砸到专家头上。意味着,现在专家已经泛滥。所以挑选好专家,这就显得更为重要。这几类专家,值得我们引进,一是课程专家;二是教学专家;三是工程专家(软件设计专家以及场馆设计专家)。而且要和他们签订合同,真心实意和学校一起进行基地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大大提高基地建设的品质。

  二是要申报高规格的研究课题。以研究的方式贯穿基地建设始终,提高课程基地建设的学术性。当课程基地建设建设告一段落时,学生得到了发展,教师得到了发展,学校得到了发展,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

  在密不透风的学校作息时间表里,我们看不到学生个性的影子。苏霍姆林斯基生前最后一段时间,苦苦思考的问题就是“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什么是真正的人?苏氏的回答是:“真正的人,是具有和谐的、多方面精神生活的人。”“一个少年,只有当天学会了不仅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事后;只有当他不仅努力认识到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和学校一起思考,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将思考后的东西记录下来,更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我愿为之!

    附件:

过程资料

Copyright© 2015-2019 江苏省奔牛高级中学 版权所有 苏ICP备05021123号 技术支持:万兆网络
地址:常州高新区(新北区)奔牛镇南观路2号 电话:0519—83218122 传真:0519—83127770